返回列表

目前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約在9000萬畝,到2020年預計將達到1億畝,產量達到1.3億噸。我國馬鈴薯種植特點是種植面積大,總產量高,分布廣,種植模式多樣。分為冬作、秋作、早春作、春作等。種植區域可分為:1、北方一作區:包括黑、吉、遼大部,蒙、冀北、晉北,陜北、甘、寧,青、新天山北。2、中原二作區:遼、晉、冀、陜四省南部,湘、鄂兩省東部,豫、魯、蘇、浙、皖、贛各省。3、南方二作區:粵、桂、瓊、臺。4、西南一、二季混作區:云、貴、川、藏,湘、鄂兩省的西部山區。
馬鈴薯需肥規律
馬鈴薯芽條生長期主要養分來自于馬鈴薯母薯;幼苗期對水、肥要求較低,占總需求量的5%以下;從塊莖形成期開始,馬鈴薯對養分的吸收進入快速的時期,并保持到塊莖膨大中期。這個時期,對氮、磷、鉀和微量元素的需求都較高;從膨大后期到淀粉積累期,根系吸收養分速率開始下降,薯塊中積累的養分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地上部分的回流。不同品種馬鈴薯,對養分需求差別很大。
各時期施肥方案
底肥為馬鈴薯整個生育期提供養分。中耕為馬鈴薯整個生育期提供養分。齊苗促進生根,調節土壤酸堿度。現蕾期-盛花期為薯塊快速生長膨大提供充足、速效的養分,防止葉片早衰。終花期促進地上部分養分回流。